【焦点热闻】解码四川高校的王牌学科⑧丨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科:缕缕药香里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川观新闻 2023-05-10 17:25:02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文 吴枫/视频 曾慧/海报制图


【资料图】

>>>学科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省局共建高校。1956年首创中药学学科,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是我国第一个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唯一连续三次荣获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单位,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再次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5月9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峨眉山野外实践基地,2022级药学院的345名学生上山辨识和采集中药材的标本,这是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的必修环节。

作为中药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药用植物学》除了在校园内学习理论、进行实验,还要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高山野外实习,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60余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要进行高山野外药用植物辨识与采集、药用植物特征讲授、植物标本制作等,不仅学会课堂外的实际经验和技能,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副院长、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裴瑾告诉记者。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特色和西南特色中药资源优势,独创“系统中药学”学科思想,形成“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学科发展理念,践行“产—教—学—研”融合,探索实践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发展。

育人为本,培养复合型拔尖中药人才

5月5日下午,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药用植物园内,走来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师生,药学院大一学生正在上课《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授课教师胡明勋带着学生们参观药用植物园,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园里的各科药材。在道地药材区,同学们认识了丹参、麦冬、白芷;在证类本草区,了解到菖蒲、玉竹、牡丹等药植的药用功效。

“学中药的学生,大一都要来药用植物园参观学习,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不出校门识‘百草’。”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22级学生张琳告诉记者,进校前对中药学科缺乏了解,来到学校后,从植物园认药材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药材,深深体会到了中药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对这一学科的喜爱,也坚定了投身中药事业的决心。

野外实习是学科培养的特色。

在传承育人之道的同时,中药学没有停止创新突破的脚步。学科团队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实际需求,创新提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明理致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中药学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该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药学科要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离不开拔尖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带头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看来,“从中药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是个性化的中药人才,符合社会需求,能适应行业发展。”

针对中药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纵向层次递进不系统深入”“横向交叉前沿不融通活跃”等问题,彭成带领学科团队创新整合,构建基础通识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集中培训科研素养、分散培养专业方向素养、交叉前沿创新素养、游学访学论道阶段七阶段整合贯通的“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兼具的新时代中药拔尖创新人才。

近五年,中药学的学生在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等获得奖励136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00余篇。以教学相长为引导,中药学的老师们不断深耕教学改革与研究,编写出版中药学相关教材100余部,编撰国内首部《系统中药学》,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获首批国家一流课程(金课)4门,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领跑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药业发展

成都中医大药学楼负一层有一个巨型“冰库”,打开厚重的铁门,走进一个个“冰箱”房间,会看到满房间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一个个中药种子密封储存瓶,瓶子外壁的标签上注明了种子的名称、药效等。

冰库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这里存放着来自全国的3万多份中药种子,其中许多是西南地区特色中药资源。它也被称为中药的“种子银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药种质资源单体库,被国内外视为中药材的“诺亚方舟”。

“中药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事关国家战略,必须从源头上对中药资源加以保护,为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2012年,在彭成的倡议推动下,成都中医大获批建立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彼时,团队对于种子生物学的研究几乎是从零开始,保存每一份中药种子的过程,都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

学科团队在实验室做科研。

作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裴瑾全程参与和见证了资源库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保存在这里的中药种子,通过脱水、低温、冷冻方式,静静地保存活力,50年后依然拥有生命力,一旦需要它们就能破土而出。”指着一个个种子储存瓶,裴瑾动情地说,“这些都是彭教授一手一脚带着大家做出来的,11年了,特别不容易,就像被我们养大的孩子一样。”

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解决国家、企业、民生的迫切需求,这是成都中医大中药学科一贯的信念。

四川自古产名药,中药材与道地药材的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但也存在着品种虽丰,数量虽众,但规模和影响力不足的现状。

针对这一情况,学科团队开展了“川产道地药材品质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建立起8个道地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栽培基地,全面进行种质资源的研究与新品种培育、生态环境与规范化的种植、生产加工体系与新标准建立、功效作用原理与新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系列从前端理论到后端产业化的科研实践。整个项目实施下来,团队获得了30多项国家专利和27个产品生产许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29.85亿元。

近年来,学科团队一直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先后与数十家西南知名药企合作,除成功研制一批有重大影响和效益的中药新药之外,还对具有重大市场影响力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带动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推动了四川中药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了科技扶贫。

——对话学科带头人

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彭成

彭成

记者:中药学近期科研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彭成:我们特别关注中药安全性问题,中药“毒—效”的科学评价已经成为医药界必须解决的科技难题。近年来,学科团队开拓性地提出了“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提出“中药‘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有毒中药安全性的长期研究,最终澄清了大众对中药“有毒”的误解,攻克了中药毒效评价的科技瓶颈难题,促进了大众对中药毒性的科学认知,增强了国内外对中医药的信任。

记者:作为“双一流”学科,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更上新台阶?

彭成:未来,中药学要力争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亮点更亮。我们学科的特色是道地药材研究、系统中药学理论、以及医药结合的人才培养,这些是要继续推进的;我们地处大西南,这里的中药资源优势非常突出,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科研创新,让这些优质的药材能够成为既安全又高效的中药,为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作出更大突破;我们更希望能加强平台建设、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合作办学,为解决国家、企业、民生的迫切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99新科技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